教学动态 | 王治田助理教授《中国古代文学史(二)》教学观摩课回顾

Body

10月9日下午,中文系(珠海)王治田助理教授于珠海校区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观摩课。本次课程内容包括小组报告、课堂讨论和“太康文学”主题课堂讲授。

Image removed.

课堂伊始,王治田老师引用王国维“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:楚之骚、汉之赋、六代之骈语”导入小组报告主题:庾信与《哀江南赋》。庾信的《哀江南赋》作为骈文之代表,影响了杜甫等后世文人,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。小组报告从庾信其人、南北之变、《哀江南赋》内容、艺术手法四个角度对庾信及《哀江南赋》展开分析,详细介绍了庾信的生平,尤其是由南入北之经历对其写作风格的影响,具体阐释了《哀江南赋》兼采骈文与赋体之长、消融骈与赋之边界的独特文体形式,并深入文本,赏析《哀江南赋》的艺术手法、叙事特色和文本旨要。

Image removed.

小组报告结束后,同学们沿着小组报告的主题,就“如何看待后人对庾信及《哀江南赋》的评价”与“文学史中的‘哀江南’母题呈现”两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。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的发言吧!

 

1.如何看待后人对庾信及《哀江南赋》的评价?

夏子云:

无论庾信之“哀”情真实与否,当许许多多的读者能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这份情感时,就可以说这是一份相对真实的情感。

王老师:

在评价历史人物时,我们必须要回到真实的历史语境去看待他们的选择。如安史之乱后,王维被困长安,被迫接受了叛军的伪职。叛乱平定后,王维因此险遭杀身之祸。所幸王维被困之际曾作《凝碧池》以表对唐王朝的哀思,故而免责。

Image removed.

 

2.文学史中的“哀江南”母题呈现

张晨希:

《哀江南赋》因其家国情怀和悲哀之情极易引发后人的共鸣,因而成为了后人于家国动荡之时感时伤世的抒情范式。

王老师:

庾信《哀江南赋》所集中体现的亡国之悲,使得杜甫对庾信多有共鸣。庾信历侯景之乱,杜甫经安史之乱。王朝由盛转衰带来的幻灭感和悲痛感先后包裹了庾信和杜甫。庾信由南到北,杜甫由北入南,他们的地理轨迹相反,但命运却存在着高度的呼应。杜甫的《秋兴》八首也是一种对庾信的深切的历史呼应。

章乔毓:

“江南”是一种文化符号,后人对江南的书写更多是一种文化怀念。如韦庄《菩萨蛮》中“人人尽说江南好,游人只合江南老”一句蕴含了作者对江南所见的物质及所受文化熏陶的怀念。朱自清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》一文也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文化隐忧。

刘文博:

中国古代有两种典型的哀故国传统,一是诗经中的黍离之悲,二是楚辞中《哀郢》《招魂》的故国之思,而《哀江南赋》中“哀江南”的源头更趋向后者。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区分华夷,因而,“哀江南”所哀不只是一块故土,而是这块土地背后的生活范式和精神文化。

王凯宜:

“哀江南”有跨文体的影响,其影响力扩大到了戏曲上。如清代昆曲《桃花扇》于爱情书写中加入了故国悲亡的精神元素,形成了一种超越了同时代爱情故事的精神魅力和直击人心的震撼力。

 

Image removed.Image removed.

讨论过后,王治田老师带领同学们继续走进两晋文学、走入“太康文学”的世界。首先,王老师总结了太康文学“清靡”而“繁缛”的四个表现。其次,王老师详细介绍了太康文学的部分代表人物及作品。其中,结合《晋书》记载,王老师简要概括了贾谧的生平和附会于他的“二十四友”。

Image removed.

随后,王老师重点介绍了既位列“二十四友”之中、又为太康文学之翘楚的陆机陆云两兄弟,并引用《世说新语》等史料讲述了“二陆”坎坷的仕途。王老师通过陆机拟作与《古诗十九首》的对读,剖析出陆机作品“拟古”的特点。同时,通过名家诗评和对陆机诗作逐字逐句的赏析,王老师指出陆机作品的三个特点,即“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”“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”和“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”。

Image removed.

接着,王老师介绍了太康文学又一代表人物——潘岳。潘岳尤善作哀诔之文,王老师通过史料述其生平与个性,通过细读《悼亡》三首道出他文风之细腻和文笔之善。最后,王老师列举前人对潘岳和陆机的评价,详细分析了潘岳与陆机文风之异。

 

课程结束后,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展现对本堂课的认可。在课后的交流环节中,王治田老师在线上热情地与听课的青年教师交流教学经验、研讨教学设计。至此,本次中国古代文学史观摩课圆满结束。

一直以来,中文系(珠海)高度重视教学质量,着力打造“金课”。未来,我系将进一步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,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;不断加大对本科教学的投入、支持和保障力度,积极推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。